在屋内未出。
在门前摆条长竹案,几层高的蒸笼搁好,大锅里的东西分开切了,每样盛些到小碟里,摆在案上,色泽红润,让人一看就有食欲。
又留些在小锅里,架在红泥炉子上,煮的咕嘟咕嘟响,rou香四溢,还夹着股清香,很快就有人过来。
“这卖的什么啊?真香…”一位农人打扮的男子问道。
“大哥您自个看啊,这荤的,猪头rou和猪大肠,十五文一份;素的五文一份;鸡蛋五文一个;看上什么还可以拼在一起买。还有这白面馍,三文一个,夹着菜一起,好吃又管饱。”
夏婉娘说着,掀起蒸笼,指指里面的馍。
“那旁边的是什么?”客人眼尖,看见蒸笼里面还有一截截竹筒。
“这个是竹筒饭,十二文一份。”
慕君拿出一个竹筒,解开缠在上面的荷叶,揭开一剖两半的竹筒,鲜香扑鼻。暗红的腊rou丝伴着菌子,油汪汪的,糯米饭晶莹剔透,还有股竹子的清香。
“要一个竹筒饭,再来个白面馍夹一份素菜。”看了半天,客人都咽口水了。
夏婉娘接过铜钱,夏于氏麻利的片开馍,把菜夹进去,用荷叶包好,并竹筒饭一起递给男子,男子提了就往西市的方向去了。
接下来三三两两,陆续有人来买。还有那并不是赶集的,闻着rou香,想着也不贵,买了回去打牙祭。一个时辰下来,小锅里的东西已经卖完了,蒸笼里的东西也卖了大半。
人渐渐少了,夏于氏腾出工夫,各样弄了一份送到“回春堂”,于大夫吃着,连连赞好味道,知道是慕君做的,又夸了一回。
“哎,这君儿相貌,心性都是没得说,要能做我儿媳妇就真是好了……”对着自己的亲妹子,于大夫忍不住说出心里话。
“哥,你就别再提这事了……”夏于氏想起来就别扭,自家女儿落水的事怎么都和侄儿的拒绝有些关系,心里到现在还是不舒服。
“我多嘴,我多嘴……”于大夫看妹妹脸色,暗骂自己。
二人都未注意门口珠帘晃动,有人影闪过,却是映荷。她本是过来看看于元意回来没有,没想到听到这番话。
她重重咬了唇瓣,眼里上了一层水雾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大悲寺
偌大的内寺十分安静,大殿方向传来和尚们做早课的诵经声,和着晨钟低沉,让人生出一种岁月静好的安全感。
一位小沙弥引了一位少年往药房慢慢走去。
少年眉目清朗,身形挺拔,一袭半旧月白衫子穿的无比熨贴,手持竹篓,正是来送药的于元意。
听闻住持一了大师医术高超,寺内众僧有什么头疼脑热,都是由一了大师断症下药。故而寺内药房里备着些常见的药材,有何短缺,都是找山下的“回春堂”送来。
本来端午次日才来送过药,这才没隔多久,于元意却不请自来。
二人来到药房,放下药材,四下无人之际,于元意向小沙弥提出想拜见一了大师。
小沙弥自是以大师不会客为由拒绝,于元意笑笑,摸出一两银子,递了过去。小沙弥有些挣扎,再三询问于元意为何要见大师,于元意只说有事相求。
犹豫良久,小沙弥接过银子,塞进衣袖,引着于元意来到主持禅房外面一棵菩提树下,交代一句“在这等着,看你造化”就离开了。
于元意很有耐心的等着。
上次来送药时,他无意看见小沙弥领着一名绿衣女子匆匆走过,很像小翠。那日他一直在山门外坐到暮色四合,终于等到那绿衣女子跟着一顶小轿出来。
看真切了,正是小翠,那轿里的不就是……他终于知道为什么她每隔一段日子就会从中都城来桃花镇了。
日头越爬越高,蝉鸣愈盛。终于,远处缓缓走来一位胡须雪白的老和尚,看周身气度,应是大师了。
“桃花镇‘回春堂’于元意,见过一了大师。”
于元意自树下走出来,迎上去,恭敬的拱手见礼。
“哦,请问施主有何贵干?”
一了大师停下脚步,看着眼前的少年,并不如外界所传的那么不近人情。
“久闻大师医术超凡入圣,元意一心学医,想拜在大师门下。”
“这……”大师捋着胡须。
“元意自问并不愚钝,经已中了秀才,也跟父亲也学过些,大师可随意考问。”
“那,你愿意出家吗?”
“啊?”
☆、第十三章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
地牢着火那日后,霍乘风就一直呆在衙门没有回去。
他广发人手,四处搜寻,城门各处也下令严加把守。几日过去了,仍是没有“不走空”三盗的踪迹,他们就像是凭空消失了一样。
这几日也反复问讯过张牢头,可他还是那几句话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