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就一直没能赶来郡山县,直到今日才一家三口一块搬来郡山县。”提到姜四哥,姜菱介绍道。
“嗯。”齐澜很喜欢听姜菱说话。哪怕是一些无足轻重的琐事,只要是姜菱说的,他都会认真听。不过他本人确实少言寡语,较之姜三海还要更加的清冷。
姜菱却是不在意齐澜话少。一个人到底有没有耐心听她讲话,从来都不是看回应她的字数多少。齐澜的态度一直都摆在那里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连姜三海都挑不出错来,更何况是她?
“还有三石,我大哥家就这一个男娃,大哥大嫂想他多读些书,跟我三哥一样。正好我二哥家的两个小子都在郡山县上学堂,我便将三石也接了过来。”姜菱说到这里,顿了一下,“其实我原本是想着将大哥家的两个闺女也接过来的。大妞和二妞都很乖,也都很懂事,性子极好。不过这样一来,就只剩下我大哥大嫂留在姜家村,他们想来不会愿意。”
虽然姜菱的确是为了大妞和二妞好,但一下子将大房三个孩子都接走,郡山县又不像小北镇离家近,姜大哥和大嫂没办法想来看看儿女就随时出门……总归还是不妥的。
再者,大妞和二妞学的是刺绣,姜老太太而今很重视家里卖鞋子的生意,连带教起大妞和二妞也越发的尽心。据说大妞和二妞进展飞快,频频得到姜老太太的夸赞,已然博得家中长辈的喜爱。
这般局势和处境对大妞和二妞委实很好。姜家村固然比不上郡山县的繁华和热闹,却是她们的家和根,又能留在爹娘身边,意义自是不同。
所以思来想去,姜菱还是放弃了将大妞和二妞接来郡山县的念头,只接来了三石。
就齐澜从姜菱这里的认知,姜家人互相之间相处的很好,气氛也颇为融洽。是以对姜家大房三个孩子的去留问题,齐澜没有任何想法,姜菱喜欢就好。
姜菱也就只是单纯的念叨,念叨完了便转而说起了此次科举的事情。
正因为对姜三海很放心,姜菱已然开始考量,乡试结束之后,姜三海是依旧留在郡山书院,还是转而去帝都上书院?
“听于学子的意思,帝都皇城那边的书院比郡山书院要更好。不过我觉得吧,如果皇城真那么好,你又干嘛大老远跑来郡山书院?可两个书院都很有名,应该各有千秋,要是都能上过,学识肯定更加的渊博?”姜菱碎碎念道。
“只要肯上进,刻苦读书,不存在哪个书院更好这一说法。皇城那边的学子不见得才学就比郡山书院的学子好。反之,郡山书院这边也不一定就比皇城更加的出众。说到底,还是看个人。”极为难得的,齐澜说了一长串的话。
“那两个书院都去,不好吗?”齐澜说的肯定在理,姜菱也是认可的。不过可以同时上两个书院,两边的才学都切身体验一遍,岂不是更加的厉害?
“不好。”然而,齐澜短短两个字否定了姜菱的提议。
姜菱眨眨眼,也不着急,静待齐澜更多的解释。
“书院也分派系。姜兄日后如若确定要入朝为官,要么是郡山书院这边的派系,要么是皇城书院那边的派系。两个书院都想要去,反而会被两个派系同时排斥。届时左右夹击,孤立无援,只会成为官场的弃子。”更多的原因,不需要齐澜解释,姜菱自己应该就明白。
“啊?还有派系区分的吗?我还以为天下学子皆文人,到时候便都是文官,顶多跟武官互相看不顺眼呢!”姜菱没有当过官,确实不了解这些。就她自己以前的认知,听说的都是文臣武将不和,更多的却是了解甚少。
“文人相轻。”齐澜轻描淡写的说道。
姜菱愣了愣,下意识跟着点了点头。对哦,她差点忘了,文无第一、武无第二。武将还能拿真枪实刀的本事力压群穷,博得所有人的认可和信服。可文臣想要比出个一二,委实不可能,只怕更多的还是彼此私下里的不服气,以及互相看不顺眼……
加之姜三海无出身、无背景,想要在官场独善其身,根本不可能。若是再被两边的派系认定是墙头草,谁也不愿意信任姜三海,只怕姜三海势必会在朝堂上寸步难行,举步维艰。
这样的局面光是想想都很煎熬,姜菱连忙打消自己的胡思乱想:“是我太过想当然了,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差点闹出大笑话。”
“姜兄而今的才学很是过人,接下来的会试理应不成问题。”在齐澜这里,姜菱说什么都无需忌惮,也不必小心谨慎,自然不存在笑话一说。至于姜菱想要为姜三海提供的助力,齐澜甘愿为其代劳,“菱儿安心。皇城书院那边的书册,我直接拿给姜兄便好。”
齐澜不考科举、不当官,自然无需理会文臣之间的派系相争。他之所以会选择来郡山书院,纯粹是不想在帝都呆,单纯想要出来走走罢了。
至于皇城书院那边的资料,不论是书册还是平日里的考题,齐澜轻易都能拿到,完全可以相助姜三海。
不过皇城书院那边的夫子资源,齐澜就没办法了。在这一方面,姜三海只能错失,别无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