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上摆着纸墨笔砚。刘公公又走到中央扯着公鸭嗓子喊:“殿试正式开始,
太后起身走下台阶,她亲自向考生提问,她准备的题目全是《左传》的名句。她走到一位个子矮小瘦弱的公子身边,她问:“‘居安思危,思则有备,有备无患。' 结合当今朝政,你怎么看待这句名言?”
那考生有些紧张,他开口说道:“处于稳定之中,则要思考将要发生的危险,考虑周到则有所防备,有防备就可以避免祸患。这句名句与当今朝政相得益彰,如今虽然天下太平,但内忧外患之事以露苗头:內治不整,吏治不严,不能使民服。我考虑到只有从上树立威严,下民才能服。而匈奴正是外患,我听闻匈奴内斗不止,若是换了大汗,不知还会不会与大魏保持良好的交往。我考虑到,要多方观察匈奴的动向,向北部边境增派军队。只有这样大魏才能稳如金汤!”
太后满意地点点头,她道:“很好!”
那公子说完坐下,擦了擦汗,高兴地笑了。
太后走到了赵元检身前,赵元检站起来含笑看着太后:“您请问吧。”
太后道:“外举不弃仇,内举不失亲,这句是何意?”
赵元检的嗓音温润清朗,他稳稳当当地说道:“举荐有能之士,不放弃自己才德兼备的仇人,不排斥自己有才能的亲人。仇隙,则气量狭小,避亲则是为了清廉的虚名,都算不得贤良之臣。若我为官向大魏举荐人才,就会不仇隙,不避亲。为官处事要凭公心,不偏不倚、公正分明,不排除异己,不回避亲属。这样各部各省各院才能高效做事,才能为大魏效力,为百姓谋福。”
太后道:“说得好!”
太后又走到一名考生面前,他穿着灰色布衫,赵元检想这是寒门之子,他看起来有些眼熟。他恭恭敬敬地向太后问好。
太后和颜悦色地向他点点头,开口问道:“末大必折,尾大不掉,是何解?”
他开口说道:“部下势力过大,无法调度。这相对于大魏来说,说的是皇帝的臣子掌握的权力越大,臣子就会与皇上争权,对他们便会难以管制调用。又可以指大魏的官政机构过于庞大,皇上指挥起下属来,来处处辖制。”
太后一听大声说道:“你很敢说实话,很好,我欣赏你!”
太后又接连提问了数十名考生,有些应答有度,有些则表现的才疏学浅。结束之后,太后留下二十名考生。
此时日上高头,已是午时。太监抬着食盒进到金銮殿上,众位考生吃了起来。这时赵元检看到上午那位敢说实话的贫寒书生。他身着灰色布衫,脚踩旧靴,但相貌堂堂,严肃恭谨,他正夹着菜细嚼慢咽。他瞧这书生眼熟,他问:“你是寻鹿书院的吗?”
那书生抬起头,看了看他,说道:“你是赵公子,我还受过你的恩惠呢,你曾经看我贫苦,赠我三十两银子。您的才学武功另在下钦佩不已,将来必是文治武功栋梁之才,不过您的绯闻也像雪片一样多。”
赵元检问道:“你的名字是?”
他说:“王致和。”
赵元检想了半天,他说:“我有印象了,你的学识人品不在我之下!”
王致和笑道:“你我真有缘分,你那银子我迟早要换的。”
赵元检道:“你不必客气,我就当交到一位朋友,银子不必还。”
王致和又吃起来,他心想一定要还,这赵公子人品极好,书院里的贫寒书生都受过他的恩惠。
吃过饭,太后与皇上又坐到宝座上。众位考生走到大殿中央向他们跪拜:“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,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。”
小皇帝木然地说道:“众爱卿平身。落座。”
他们又走回案几坐下,准备即将到来的笔试。太监们拿来四书五经,那里有要考的内容。
考生们拿过书,都轻声叹气,这些试题过于难了。有的拧着眉,有的咬着笔杆。赵元检接过一本,他一看这书是孟子,书中有一页叠起,上面有毛笔批注的文字,他仔细看是官政一篇。
这篇涉及赋税问题,他考虑再三才提起笔写道:“赋税国之隆昌之本 百姓之富源”
他又沾了笔墨飞快地写了起来:“孟子官政一章有此议题:议弛茶盐之禁及减商税。今为计莫若先省国用;国用有余,当宪宽赋役;然后及商贾。吾想自□□以来,大魏沿袭前朝旧制实行租庸调法,将赋税摊于每户每人之上,甚至女子也授予田租,赋税过于沉荷,百姓苦不堪言,若能改革田赋,与国库节约,必造福于百姓。一、田赋,总括赋役,量地计丁,一概征银......”
他洋洋洒洒写下六百多字,交予刘公公,其他考生们也写完交上去了。
太后说:“殿试到此结束,你们辛苦了,晚上我安排了宫廷筵席,请诸位参加。”
考生们跪下:“谢太后!”
这时阅卷的文官走进殿中,将考生的卷子收起。考生们都有些疲倦和担忧,他们小声地说着试题,有的唉声叹气,有的互相诉苦。还有一些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