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市场突破口的确定,是在易青掌握和算计之中地事,而他对《花木兰》的票房预计,也只是局限于一亿三千万到一亿五千万美圆这样的水平。
但是万万没有想到,天上掉下个金元宝砸懵了脑袋??在美国社会突然爆发地“女市场竞选门”事件居然会无巧不巧的紧挨着〈花木兰》的放映而爆发了。女性话题、女权话题在整个美国社会的快速泛滥式的传播。成为打着女性题材宣传口号的《花木兰》票房的强大助推力。
种种大环境、大氛围、大时势综合碰撞起来,象一场盛大的化学反应一样,造就了《花木兰》的辉煌成绩。
由此可见。“时尚性”作为商业元素,对卖座电影地巨大推动性。这恐怕也是区分一流导演和三流导演、内行和外行的根本不同点所在。
不了解电影商业规律的人,总是在表面上挖空心思拼凑和堆砌各种商业元素,却不知道这只是舍本逐末。
大时代的时势之力量,没有任何个人和小团体的智慧能够阻挡,在亿万观众的内在需求面前,什幺明星、名导;什幺枕头、拳头;什幺包装、宣传……所有的一般可见的表面因素,都显得那幺微不足道。
易青这次拍《地狱方舟》这部戏,他当然不敢指望还能取得《花木兰》那样好的成绩。运气这种东西,可一不可再,不能靠它来吃饭的。
所以《地狱方舟》连加映的场次在内,能在美国卖到两亿美圆,就算大成功了。
这次的卖点当然首先还是中国风??随着中国的综合实力、国际地位日渐提升,全世界都在刮研究中国的飓风,这股流行相当长一段时间都不会退热。
其次一个卖点是今年年初美国刮起的地质热。去年年末,太平洋上多处火山群体性喷发,蔚为奇观,好事的美国人自然掀起了讨论研究地质学的热潮。
易青从美国得到的消息,年底到明年25年年初,北美还有几座沉寂多年的火山将要爆发,到时候正赶上《地狱方舟》上映。
最后就是美国人现在也开始流行经验主义了。经验主义的一个标志就是重视年长者,这当然跟西方这几年向东方传统文化学习的风气有关。易青他们这时候推出本来已经深受美国青年观众喜爱的Jack程来出演一个老英雄,自然容易被观众接受。
……
易青和华星艺创的同事们在确定了“中国风”、“地质热”、“老英雄”三大卖点后,就将这三个创作方向敲定下来,交付各部门去研究揣摩并落实到剧本和拍摄草本中去。比如在故事和台词中加多中国传统式的幽默、在道具布景里加多带有浓重东方色彩的道具;在故事里多增加地质学有关的热门词汇和一些科普的内容,将成型的剧本拿到北京,聘请中科院的专业教授进行修改指正,以免闹出赏识性地笑话等等。
至于讲故事塑造一个老英雄的形象。这对文学系出身的人反而是轻松之极的基本功了。
确定了“时尚性”地目标卖点之后,接下去要做的就是讨论这个电影的“容括性”。
所谓电影的“容括性”,说白了,就是意味着这部电影能砸进去多少钱。
并不是投资越大。电影就越好拍的。恰恰相反,手里的钱越多,导演的难度越大。
除非刻意的糟蹋钱,否则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,要准确完整的把整个投资全部放进影片中,增一分则多,减一分则少,这是非常难地工作。
以小博大的电影不是没有,只是少之又少,而且“时尚性”偶然因素居多。不能当作一种创作规律来指导生产,也就是说,不能量产。
所以涉猎过现代电影理论的人都知道。同等条件下,“容括性”越好,票房成绩就越好;也可以说,找对了投资时机地电影,投进去钱越多。收回来钱越多??这和经济学里,投入越大产出越多的规律是一样的。
具体的“容括性”这个东西,涉及的东西很杂。除了叙事和剧本之外,声光画影多种手段都可以作为容括进去地一部分;再来就是各种商业元素。包括拳头枕头那些。
传统电影容括性小,基本上只以叙事为主,就是讲故事。中国观众有看故事片的传统,在这方面依托于我们国家悠久的文学传统,也有一流地鉴赏力。
但是传统影片的致命问题就是形式单一,内容太过于“清淡”??作为一个总体的概念,可能有许多观众都愿意看纯故事片,但是具体落实到一个个故事,就有人爱看有人不爱看了。
因为任何一个故事写出来。无论本身多好多有意义,喜欢它的都只能是一部分观众,所以作为单个电影来说,纯故事片反而不如华丽的大片票房高。
这个问题至今尤令许多观众百思不得其解??为什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商业大片反而票房动不动就论亿论千万;大家都说喜欢的本来应该大卖的传统模式的那种电影,却票房平平甚至惨败。
除了一些不确定地文化乱象方面的因素外,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就出在“容括性”上。
现代电影除了叙事性之外,在声音音乐、光影